慈善与慈善捐赠本属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但在现实生活中却被模糊了界线,甚至混为一谈。事实上慈善捐赠行为和实践活动只是慈善的一部分或称它的主要内容,从宏观上讲,慈善具有很宽泛的内容,它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也包括精神层面的。人们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捐赠款物,可以直接使受助人获得帮助,也可以通过捐赠以外的爱心方式,比方运用自己的劳动技能,智力等使受助人受益,在自我心灵上得到净化的同时,也给社会树立了精神榜样。
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人崔乃夫先生曾用朴素的语言讲过,你利用空闲时间帮助孤寡老人晒晒衣被洗洗头,见到行动不便的人过马路帮扶一把,这不也是慈善吗,我很赞同这一观点。善举有大小,爱心无高低,如果人们把慈善看做既是神圣的又是普通的事物,人人能想人人能为,那么,慈善在社会生活中则有如春风化雨,随时随地滋润你我心田。有了这种认识和行动,我们就能走出“慈善只是富人专利”的误区,使慈善行为植根寻常百姓,遍地开花结果。慈善从本质上讲,应属于人们的价值观范畴,它是人们道德情操的一种修养和体现。善意源于心而行于外,心动则行达。只有不断提升慈善的自觉性,慈善才会富有真正的生命力。中国有句老话,叫“强扭的瓜不甜”,所以,我们必须遵循慈善行为规律办事,始终坚持慈善行为的志愿原则。但这并非说慈善是消极的被动的,只能顺其自然,等而待之。恰恰相反,慈善理念需要普及,对社会广大民众需要加强慈善宣传和教育。纵观世界历史,任何一个优秀的民族都不会排斥和拒绝良好的国民教育,其中便包括慈善教育。
全面认识慈善,正确阐释、培养国民良好的慈善意识,不仅是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包容、和谐、进步所必须。在社会转型中,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态势,甚至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中崇尚自我主义,实用主义理论,这是不可否认的。当我们在分享改革红利中物质变得越来越丰富时,很难想象,因为爱心缺失、道德沦丧、人际冷漠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
全面认识慈善,积极倡导推动慈善,在党和国家实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战略中,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在社会发展进程里,慈善为增强社会正能量理应有所作为。作者:刘国林来源:《慈善公益报》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
湖南省志愿服务网
微信公众号
在线客服
微信沟通
扫描二维码关注
湖南省志愿服务网
微信沟通社群
新手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