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登录
还没有帐号
(帐号使用“用户名/邮箱/手机/编号”登录)
帐号:
密码:
验证码:
 
     

爱心使者,撒播爱的阳光

图片由本站提供
    

她的长相算不上精致,她的衣着也并不光鲜:一件边线起毛的裙衫,一个磨破了皮的黑包,来去匆匆略显臃肿的背影,是她的标准画像。她的衣柜里,没有一件衣服超过200元。

但是,在他们眼中,她是这个世上最美的人。

她的职位不带“长”字,她的月薪不到两千。她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机关干部,和同样是工薪阶层的丈夫一起打拼多年,仍旧在城里买不起一套房子。

但是,对他们来说,她就是“天”与“地”。

你不必讶异,更不用不服气。

如果说,每天坚持给素不相识的老人送两顿饭,逢年过节送东送西,缺水少煤随喊随到,你能坚持几天?

如果说,家里尚有亲人要资助,还有儿子要抚养,生活并不富裕,你是否会拿出大部分收入,把家里能捐的都捐了,去帮助他人?

如果说,你曾经做过这样的好事,你能坚持做多少次、多少年?

……

而她,23年坚持做到了这一切。她,就是资阳区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职工刘华,人称“最美义工”。

善的最高境界是“上善若水”,爱的最高境界是“大爱无边”。刘华——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却因为“爱”与“善”两个字,家喻户晓。刘华出名了,她很高兴,因为她的身边开始聚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义工这个团队。从2005年开始,她的义工队伍不断壮大,从零星几人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人,仅中心城区就有1000余人。

短短几年,她带领团队把好事从资阳做到了安化,从益阳做到了全国。

            23年坚持,10多个孤寡老人,10多万元捐赠,彰显人间大爱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刘华说,是父母教会她怎样做人。

刘华出生在资阳区长春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都是上过高中的乡土文化人。父亲懂得水电安装,又乐于助人,村里谁家遇着这方面的困难,他总是有求必应,“有时端着饭碗呢,只要人家一开口,放下饭碗就走,分文不收。”母亲会点医药知识,常帮助街坊邻里义务治病。刘华从小就懂得做人要讲仁义、讲奉献。

1990年春,在长春镇白鹿铺村小参加工作不久的刘华,得知村里有农户因育秧不到位,可能颗粒无收时。她当即给当时的《益阳日报》“读者之声”栏目投了一封求助信。没想到报纸很快作了回应,详细介绍了农技专家提供的补救措施。“当时,镇里农技站的看到了,还专门到学校来感谢我。”

那以后,刘华就一直订了《湖南科技报》、《大众卫生报》、《益阳日报》三份报纸,交由父母为当地村民答疑释惑。而她自己,则跨上一辆自行车,开始当起了业余通讯员。

长春镇东塘坪村村民崔方政致力果树栽培,但因销售不畅,曾一度陷入困境。得知这一情况后,刘华骑自行车几十里路,为他请林业局的果木专家现场解难,并多方联系销售渠道,组织义卖活动,帮老崔走出困境。

资阳区过鹿坪镇(现属长春镇)过鹿坪村民张鹏翔尝试嫁接天王蜜柚,刘华听说后,骑车往返60多里路,赶去采访。得知新品种销售有难度时,她又帮忙在媒体上宣传,当年销售一空,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

类似的事情,刘华给不出一个确数,她说,反正那些年,她一年要在报纸上发100多个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稿子。“农村人苦,我能在自己业余,力所能及地帮他们一把,特别开心。”

20029月和200312月,刘华的双亲相继离世。“那两年,我觉得我的天塌了。”已经到资阳区信息中心上班的刘华,“跟疯了一样”,一个一个社区地去找跟父母相似的孤寡老人。这一找就为自己找来10多个无血缘关系的“爹妈”。

自此,刘华每个月的工资除一小部分补贴家用外,全部用于对这10多位老人的赡养。为了不耽误工作,她通常是中午休息时分,或到超市买上10多份洗衣粉、米、油、水果等,租个单摩一家一家地去送;或到煤炭店喊上一车煤,送去一家一家堆放好。一有空闲,再邀上一帮义工陪老人散步、聊天、过节或庆生。

资阳区大码头街道七公庙社区的崔政清老人就是其中之一。他今年已经98岁,无儿无女,靠200元的低保生活。半生颠沛流离的他,晚年在刘华的照料下过上了幸福生活。最开始,刘华和一个叫千年的义工天天为他送饭送菜。后来40多名义工接棒。一年四季,都有人嘘寒问暖。去年崔爹在市人民医院动手术,刘华和义工日夜陪护,住院部的7层楼,数崔爹的病房最热闹。现在,考虑到崔爹年事已高,刘华跟义工朋友把他送到了附近的养老院,每月1000元的养老费由义工们共同承担。

关爱、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已经成为刘华的一种生活习惯。这么些年下来,自己到底捐赠了多少钱给别人,刘华也搞不清。“反正遇到有困难的,就会掏空口袋。”丈夫徐欢喜倒是估摸着算了一下,每个月至少捐了三分之一,500元左右。“算起来,也有10多万了呢。”

但是,并不是所有得到过她帮助的人都知道,那个热心肠的“傻大姐”叫刘华。更多的人,可能连她的样子都说不上来。刘华呵呵一笑,这不打紧,只要他们能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也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不分寒暑,没有节假,500多名复学儿童,300多学生梦圆大学,行动诠释“权为民所用”

红网益阳论坛版主、教育局干部、民进会员、爱心义工团队组织者……

身兼数职的刘华忙,很忙,忙到没空上100米之外的商场,直到冬天,脚上穿的还是丝袜。

但她忙得很分明,什么身份就做好什么事。这点,刘华很骄傲,“我从未利用上班时间去做旁的事情。”

刘华当然是有资格骄傲的,因为她的同事说,她不光在上班时间做好了单位的事,还挤出时间来加班加点,不分寒暑,也没有节假。

刘华在单位曾经主要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兼任信访专干,不管面对多么复杂的纪检信访事件,她都能从容应对。对一些确实有困难的上访者,她更是出于本能地极力给予帮助。

刘华从制订和完善信访的登记、督办、回复、归档和来访人员的接待、记录、督办、答复等制度入手,逐步完善和规范信访工作。5年来,她经手的信访有320多件,每一件都建立了台账,每一个问题都作了规范处理。为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刘华在红网论坛上开通了“资阳区政风行风评议热线”,收集举报线索30多条,并协助区纪委在网上设立密码举报制度,此举受到省、市纪委领导的肯定。区教育局信访办案工作也多次受到上级的肯定与表彰。刘华个人连续三年被评为市、区反腐倡廉建设先进个人。

2006年,资阳区张家塞乡一对老人来到信访室,说自己的儿媳因病先后过世,孙女王燕茹成了孤儿。燕茹初中毕业后,年事已高的老两口再也无力承担孩子上高中的学费。刘华对老人反映的情况作了详细记载,随后到王燕茹家里调查走访。核实情况后,她和自己的义工朋友们一起主动承担起了王燕茹三年高中的学习费用。在大家的帮助和鼓励下,王燕茹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都非常优秀。前年,她考上了湖南文理学院,义工们又为她筹集到了9000元学费,让她顺利迈进大学的殿堂。

2008年,资阳区东门口一带搞拆迁。家住东门口的一户人家,男的中风瘫痪在床,女的带着读初中的孩子孤苦无依。面对拆迁,一家子每天以泪洗面,不停上访。

彼时,一家人一直在乡下居住的刘华,为了方便儿子的学习,她省钱在城区七公庙社区租住了一个50多平方的房子。实地核实了符中华家的情况后,她当即将自己租的房子腾出来,跟几个义工朋友帮他们将家搬了过来,而她自己又只好带着孩子住回到了交通不便的乡下。

两年多时间里,她不但负担了这个家庭的全部房租费,还请来医生为中风在床的男主人治病扎针,他的疾病也慢慢好起来了。同时她多方奔走,通过民政部门和社区,为这户人家寻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后来,她的举动和努力感动了资阳区旧城改造指挥部的同志,破例给这一家在和顺家园安排了一个60多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

“你们的事,就是我的事,我一定想办法帮你们解决。”接待来访学生家长时,刘华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这么些年下来,刘华帮助过多少失学儿童,又让多少学生梦圆大学,她没有记录过,但区教育局的领导说,有500多名特困儿童和300多名大学生,都将功劳记在刘华身上,因为在他们最无助、最失落的时候,是她给了他们力量,激励他们前行。在他们求学的道路上,有她奔波的身影,更有她辛勤的汗水。

 

播撒爱的阳光,信念铸就大爱的阶梯

2005年,热心的刘华进入湖南红网益阳论坛,网名“爱在心中”,后被红网定为益阳论坛版主。

一天,她把自己一次献爱心、做好事的经历发到了论坛上,引起许多网友跟帖。好多网友提出:“以后你再做这类好事或者发现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请及时把消息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去献爱心、做义工好吗?”

从此,一遇到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刘华就及时把相关情况和图片都发到论坛上,常常因此引来跟帖一片,大家的热情瞬间升温。

刘华,像一个巨大的爱心磁场,吸引人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2005年到2012年,刘华创立的红网益阳爱心家园的义工队伍不断壮大,从零星几人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人,仅中心城区的爱心义工就有500余人。

他们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才几岁,其中有厅处级领导,也有普通的打工仔、多岗位的职工代表、各层次的平民百姓。

每次,刘华通过网络这个交流平台发布消息。网友们再详细讨论确定救助方法和时间。在详细了解爱心活动的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后,他们自发出钱、出物参与爱心活动。救助完了之后,他们还把自己做义工的过程、体会及相关图片再传送到网上,并进行热烈讨论。然后再安排下一个救助对象,组织下一次活动。如此循环往复,爱心实现了接力和延续。

义工活动,其实就是人影响人的活动。每次活动,都有新面孔。一旦加入进来,从没有人退出。

从十五里麻石街,八百里洞庭出发,刘华像爱的使者一路播撒阳光,传承雷锋精神,汇聚一切爱的力量。



 



 




转发
0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