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云:腹有诗书好,可以使人的言行优美典雅,与粗俗无礼断绝关系。然远观近察,却是读书的人,虽不能说越来越少,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并不多见啦。近日浏览《凤凰周刊》总编辑师永刚博客,看到了他答某报记者有关读书的一篇专访。据文中讲:他曾尝试着在身边的朋友当中做了一项有趣的调查。13个朋友中,一年内读完三本书的人只有两三个,而且他们看书的习惯大部分是翻看,甚至还有人一年读不完一本书。我以为,师永刚的调查是可信的。据我观察,这种倦怠读书的现象比较普遍,也就是说“读书之风”并未兴起。虽然报刊杂志上一直在呼吁读书,并不惜版面地大谈特谈读书对人之益处多多,美处盈盈,然而真正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读书的人,却是并未见得多起来。
为何读书这等好事益事却响应者寥寥可数呢?难道人们真的与风雅高尚的读书拜拜了吗?这倒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了。细察慢究,我以为,但凡大事小事皆有因果。要探究怠慢读书的原因,其实也并非难事,解铃还须系铃人,时代的病还是要在时代的身上找。别卖关子,别绕弯子,容我直筒倒出:这与我们社会整体的节奏发生了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冲突有关。当下的生活,容不得人们把谋生的宝贵时间与精力,外移出“找钱”与“弄官”的这个人生的“中心”。时间就是金钱,权力关涉利益。珍惜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寻常之人,哪能舍掘金攀官之金色光阴,而去捧着一本闲书咬文嚼字呢?不用想,我就知道,那舍不得,绝对舍不得!决非书不好,或没好书矣!
老实说,读书的确无法直接与谋利挂勾。当然,我这里说的书,并不是《会计手册》、《炒股秘籍》与《厚黑》、《阴阳》之类,半工具半算命的图书,而是特指人文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类图书。这类书常被人冠以“闲书”之名。也是的,这样的书确实是无实用之功能的书,有闲功夫了,找一本翻翻看,没准儿有乐子。若是专门抽出时间来读,长辈不叫骂,就是自己也坐不安生。一家人在忙生计,你坐那当先生,竟然奢侈得念起闲书了?不该挨打吗?!
其实,闲书并非只是给有闲的少爷小姐姨妈看的,有些真正有闲的人,没准儿还不读书呢。我的意思是:读闲书,闲读书。何意?我觉得你越是个大忙人吧,还没准儿越需要读读闲书。比如说,你若是个什么长,负责着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双休日没什么事,把饭局推掉,应酬辞去,净静心,定镇神,读读《红与黑》,看看《悲惨世界》。若嫌太长读不完,找一本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集看看,兴许就从书中找到了自己。看到了别人的高尚自己的卑微;别人的卑微自己的伟大;过去的亊情崭新如今,而对照当下,又觉得远去的故事依然会令你泪流满面,等等,等等。星期一再去上班,对工作,对同事,就多了关爱、理解与怜悯;办公断事,没准儿就渗入了书中人物的性情,天理自然流溢,公正公允水到渠成,也未可知。
我一直以为读书应当是一个人终生的嗜好,像兜里揣了半袋花生米或香瓜籽,有空没空就偷空嚼一颗,磕两粒。用老舍养花的心得来形容,就是“有益身心,胜于吃药”。这里的关键是要“找闲”,因为在当下这个“发展是硬道理”的时代,你若每天捧着本书看,也实在显得另类,仿佛身处世外桃园,用读书来对付光阴,那可真是太奢侈了。而当下最需要读书的,肯定不是老人,因为多数老人读书亦多为消遣;那么是少儿最需要读书吗?那也不是,因为他们每天忙于课业负担,教育部下令都减不出孩子的读书时间,你还忍心再让孩子去读闲书?那肯定没人味儿了!所以,只有中年人了。虽然工作辛苦,却也可以及时得到书中思想人物的启迪,尽管要耗费些时间,那也是亡羊补牢,多多益善呢。
写下“无风不雅,风起草莽”的意思,是想说:读书如果不能形成风气,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不可能真正成为文明的社会——雅风习习,自然清淳。而要想真正树起读书之风,我以为,仍然是个发展观的调整问题——即,我们怎么理解“发展”这个“硬道理”。假如你是个出租车司机,非要把自己的月收入,定在拼掉双休日、节假日也要挣到万儿八千上,外在的经济收入是“发展”了,而内在无形的思想与文化的补充却缺失了。没有思想文化,缺少修养涵养,娶了媳妇,生了孩子,你怎么教育呢?光有钱,靠得住吗?在我看来,读书不仅仅是中上层人士的需求与必须,而且还应该是最底层百姓的需求与必须。宋玉说:“风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而我的想法刚好与他相反,即,风起于草莽之末,而兴于青萍之间。无风不雅,读书如果不能形成全社会的风气,文明的社会就不可能到来;风起草莽,读书之风要想真正在全社会兴起,就一定要想方设法让最底层的、草芥般的、平头老百姓都有闲情逸致去读书。到那时,读书之风才有可能真正地兴盛起来。
我在想,当我们的社会随处可见保安、保洁、跑堂小生、卖菜少妇、捡拾垃圾的、开出租、拉板车的等等,都能舍下黄金般的光阴去读闲书之际,雅风习习、自然清淳的生活,怕就真的要来到啦。(北京青年报)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
湖南省志愿服务网
微信公众号
在线客服
微信沟通
扫描二维码关注
湖南省志愿服务网
微信沟通社群
新手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