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义工刘军为80岁孤寡老人祝寿(资料图) 记者 张媛/摄
义工刘辉去白关镇中学助学,和学生合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代圣贤倡导的个人德操,到了现代社会,志同道合之人可组建团队当做共同的事业来践行。
走进敬老院与福利院关爱孤寡老人,以点滴爱心燃起贫困学生的读书梦,等等,这些都是株洲晚报义工联的每个会员在做的事。会员可以说都是普通市民,他们不傻,也没其他企图,只是享受着单纯去做一件有益的事带来的单纯快乐。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是一个姐弟三人都做公益的义工之家。咀嚼他们的故事,你或许会发现,做义工并非简单的单方面付出,虔心做公益的义工,心灵上的收获可能更为丰美;做义工不只是个人选择,它也能通过家庭这个细胞横向传递到社会,纵向影响到后人。
他曾胆怯地过着枯燥生活
参加义工联让他找到精神寄托
2006年初,刘军还不是晚报义工,35岁的他没找对象,身为T34路公交车的驾驶员,他也没多少机会与人交流。
当时T34路公交车的线路,连接着河东火车站与中南林学院。如果当天上班,刘军早上5点前就得起,从开出首班车,到当晚8点,他要手握方向盘,穿梭在河东的三个城区。干他们这行不能分心,开车时不能与人闲聊。另外,他说自己有点胆怯,所以就算车子没开,眼前站着乘客,他也不懂怎么引出话题。
上班时,他开着车往返奔忙,无数次将男女老少送往目的地,自己却始终搁浅在车上,找不到归宿。下班后,一阵阵暂驻的热闹消逝,车厢里越发显得冷清而空落。他不喜打牌,不爱泡酒吧,闲时浏览新闻,或独自散步,实在不知道干嘛就发发呆。这种日子过久了让人感到枯燥,但比枯燥更难熬的,还是他心底对与他人交往的渴望,他说,“虽然我胆怯,可我内心期盼合群,融入到一个什么组织。”
弟弟刘伟也是T34路车的驾驶员,他们都是上一天班,休一天,空余时间较多。一次偶然的机会,刘伟邀他去参加晚报义工联在攸县酒埠江的活动,被活动氛围感染的两兄弟,随后都加入义工联,成为第二批会员。
刘军回忆,首次正式参加义工联的活动,是去株洲芦淞区敬老院关爱孤寡老人。“那时就是替老人打扫卫生,陪他们聊聊天,现在服务更多,还会给他们做饭。”那些已无任何亲人、活动空间仅限于敬老院的老人,让刘军感觉自己的孤独根本不算什么。每次去敬老院,他先不和老人聊,“聊天找谁都行,我想多帮他们做点事,”等收拾干净房间、擦洗一遍窗户,他才拉把椅子坐下,陪老人聊聊往事。看着老人笑得露出牙齿脱落的牙龈,还拿出糖果来招呼他,刘军感觉自己找到了能够寄托精神的所在。从那以后,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去参加义工联组织的大小活动。
如今回首8年的义工之路
他沿途收获着自信、荣誉和爱情
8年后的如今,刘军坦言,晚报义工的身份让他收获良多。
他的性格有所改变。自2006年加入义工联,曾经沉默胆怯的他,慢慢变得开朗自信。在一次次公益活动中,他的生活圈子随着朋友增多而变大,日子也告别了从前的单调。“有时上班都在想,赶紧和他们搞活动去就好,并且也愿意和别人说,希望更多人了解并加入进来。”刘军说,公益是越做越享受的一件事,不会让你亏损什么,反倒能滋润你的生活与心灵。
刘军至今最为珍视的荣誉,大多是义工联对他坚持做公益的肯定,这包括“义工之星”、“优秀义工”的证书,以及获得其他荣誉得到的奖杯等。
首次“徒步湘江”活动2008年举行时,当时在前面扛旗的刘军,还收获了一段姻缘。他那时做义工快2年了,不像以前那么害羞,在队伍前头有说有笑。而当时比他早一年参加义工联的朱丹华,也在默默关注着他。慢慢地,两人碰面,打招呼,聊做义工的经历,经过这番初步了解,他们先做起了朋友。
同组的义工朋友开始撮合他们,制造机会让他们一起吃饭,去唱K时总是拉近两人距离。渐渐地,双方对彼此都有了好感。刘军记得,那天似乎是7月4日,在一次唱K时,他借酒壮胆,用麦克风道出了心声,“她当时算是同意了。”刘军说,2009年他们结婚,随后两人的爱情结晶诞生,是个胖嘟嘟的小子。
姐姐受两弟弟的影响成为义工
如今,她做公益的热情让弟弟们叹服
刘辉是家里的大姐,2008年开始参加义工活动,随后很快加入晚报义工联,比两个弟弟晚了2年。她在市自来水公司上班,平时工作不是特别多,下班在家,她往往也想找点事做充实自己。
自从他姐弟三个参加晚报义工联后,很多活动都是结伴同行。例如首届“徒步湘江”活动举行时,刘军那时是后勤组组长,和弟弟刘伟开车装运矿泉水、服装等物资,负责保管与发放,同时维持整个秩序。而刘辉喜欢骑行,她骑着心爱的山地自行车,穿梭在队伍之中,确保没人掉队,顺序不乱。
而姐弟三个参加公益,也离不开父母的支持。刘伟说,父母身体都还康健,“我们去参加‘徒步湘江’时,他们每次都会主动提出帮忙照顾孩子。”
刘辉做公益的热情劲儿,让两个弟弟自叹弗如。“她资助了几个上不起学的贫困学生,在帮炎陵困难家庭义卖黄桃时,她一个人能卖出去好几千斤。”
大约3年前,刘辉开始长期资助一个叫何蓉的株洲县女孩子。当时去走访调查时,何蓉在白关镇中学读初一,母亲是弱智,父母离异,她和弟弟跟着外公外婆过,“是个小土砖房,家里东西也不多,看着就让人心酸流泪。”出乎刘辉意料的是,何蓉很阳光,心态也很健康,10几岁的孩子,已经懂得照顾70多岁的两老人,以及不到10岁的弟弟。
每年刘辉都会资助何蓉1000元,并进行回访,而何蓉总会不断发短信、或者写信给她,既表示感激,也诉说一番最近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刘辉说,每当这时候她就很幸福的,“爱心没有落空,帮助的孩子那么懂事,想想就很开心。”
儿子9岁时,就带他去做义工
她想从小培养孩子的公益之心
姐弟三人做公益的情况下,刘辉还想到了下一代,“热心公益的服务意识,就像一粒种子,要早早播种到孩子心里,它才会萌芽壮大。”为此,她在孩子9岁多的时候,就开始带他做义工服务。
在维持城市环保公益活动时,刘辉带着儿子去捡街上或公园里的垃圾,并告诉他为什么这样做,而孩子就像和妈妈在比赛,抱着做游戏似的心态去捡。刘辉说,孩子的心思与眼睛单纯而干净,不会像一些成人一样以为做公益是傻,或别有企图。“这时候引导好了,孩子或许会养成做公益的习惯,不仅锻炼了自己动手的能力,也会产生一份责任感。”刘辉说。
刘辉的孩子15岁,在北师大读初三。班主任周老师告诉记者,虽然出生在城里,父母条件也不差,但刘辉的儿子“比其他孩子更能吃苦,也更有责任心,有些事情会主动动手去做,不要你催,这其实是挺少见的。”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
湖南省志愿服务网
微信公众号
在线客服
微信沟通
扫描二维码关注
湖南省志愿服务网
微信沟通社群
新手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