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登录
还没有帐号
(帐号使用“用户名/邮箱/手机/编号”登录)
帐号:
密码:
验证码:
 
     

与孩子父母交流教育理念和方法

——把孩子培养成普通人
    
  • 您认为您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
  • 是学习成绩?
  • 是听大人话?
  • 还是别的什么?
  • 我的答案是:
  •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适应是人类必然的要求。
  • 人人都希望自己健康,并且把健康和自己的幸福联结在一起。人人都努力适应社会,并把适应社会当作生存的需要。
  •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
    “五快”和“三良”的通俗解释
“五快”分别是:
  • 食得快:进食时有很好的食欲,能很快吃完一餐饭而不挑剔食物。
  • 便得快:有便意时,能很快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
  • 睡得快:上床能很快熟睡,且睡得好,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
  • 说得快:语言表达正确,说话流利,表明头脑清楚,思维敏捷。
  • 走得快:行动自如,转体敏捷,证明精力充沛旺盛。
“三良”分别是:
  • 良好的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胸怀坦荡、豁达。
  • 良好的处世能力:看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与人为善,乐于助人。
  • 孩子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是谁?
  • 是医生?
  • 是教师?
  • 还是家长?
  • 我的答案是:
  • 家庭是学生人生的第一站,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往往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可以这么说,学生的一切成功源于家长的启蒙和教育。因此,家庭干预是孩子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基础,是孩子健康的基础,“养子不教父之过”,家长对学生的健康负有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
  •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养儿防老成为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原动力。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有的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病态。中国大多数家庭认为,一个好孩子首先应该是听话的孩子,听家长的话、听大人的话、听老师的话;其次一个好孩子还应该是一个有道德的孩子,有十分出色的品质;最后,好孩子还应该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不错。中国的家长估计是世界上为自己的子女操心最多的家长。为了子女能成为自己期望中的人才,作父母的可谓殚精竭虑、费尽心机。
  • 案例1
  • 为了孩子读书,有一位母亲在单位上办了病退、陪孩子一起读书,准备在陋室里坚持“抗战”12年,直到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这是怎样的爱?
  • 案例2
  • 为了让重庆的孩子到成都一位老师那儿学钢琴,一位母亲先是每星期一次地往返于成渝之间,两年间“走”了36万千米,30座万里长城、14条“长征”路。后来,她辞去了工作,丈夫也被拖累死了。
  • 我的调查了解
  • 88.2%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缺乏科学性,家长完全不知道家庭教育知识或知之甚少的分别占7.6%和25.3%,学过一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知识的只有2.3%。81%的小学生被父母打骂过。
  • 北京市史家胡同小学某一年级的48名学生,入学3个月只有1名学生没被家长打过。“鞭子底下出人材”、“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骂要变坏”成为许多家长的信条。
  • 案例3
  •  1987年12月,年仅9岁的青海学生夏斐因期末考试两门功课低于90分,被自己的亲生母亲活活打死。
  • 案例4
  • 1988年12月13日,杭州的一位年轻的母亲因独生儿子在学校里调皮捣蛋,竟把儿子和自己一起套上绳索上吊。
  • 案例5
  •  1989年1月31,成都一位7岁的学生黄强因出去玩了一会儿,被其父亲痛打一顿后,吊死在门框上。
  • 案例6
  • 1990年4月,一位中学女教师听丈夫说7岁的女儿张小凤在家里偷了钱,先是给了她两个耳光,再是拿出一根0.4米长的木棍向她身上猛打,直打到木棍断,接着脚踢、罚跪、罚站,最后用帆布皮带勒住她的脖子,用带子捆住她的双手,用塑料绳把她悬空吊在卧室的门上。最终还是把她弄死了。
  • 案例7
  • 1992年11月12日,武汉小学生夏辉因没去上学被其父用尼龙绳拦腰三道、五花大绑,悬空吊在暗楼横梁上,最后还是死掉了。
  • 案例8
  •  1992年11月25,沈阳8岁的小学生王小川,因玩耍久了,不敢回家,到亲戚家住了一夜。第二天下午在他父亲怒气中的脚踢手掴下死亡。
  • 案例9
  • 1992年11月27日,南京3岁的胡丹丹在他父亲面前没有背出唐诗“曲项向天歌”的“项”字,竟被他父亲打摔到橱柜上后“走”了。
  • 案例10 孩子把水、牛奶等撒了一桌子
  • 错误做法 训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连个杯子都拿不住。”更有甚者顺手给孩子一巴掌。
  • 结果 大人和孩子都很生气,事情一团糟,孩子学会通过发脾气、打人解决问题。
  • 正确做法 安慰孩子:“孩子,没事,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注意啊。你把桌子擦干净好吗?”
  • 结果 孩子得到的谅解,马上向大人道歉,并高兴的把桌子擦干净。孩子学会宽容。
  • 案例11 孩子考试不及格
  • 错误做法 训孩子:“你看你,考这么点分,你也不嫌丢人?你看谁谁,人家怎么就能考一百?你笨死了!气死我了。” 更有甚者使劲踢孩子几脚。
  • 结果 孩子心情坏到了极点,心里想:“我完了,我这么笨,学不好了,再怎么学也学不好。”
  • 正确做法 安慰孩子:“孩子,我知道你心里也不好受,一次没考好不代表什么,关键是我们要找出没考好的原因,然后解决它,好不好,我和你一起分析一下。我相信你,下次一定会有进步。”
  • 结果 孩子认真地找原因去了,心里想:“我要努力,不辜负爸爸妈妈的期望,我一定行。”
  • 案例12 孩子写作业磨,该睡觉了,作业没写完(孩子作业多,孩子没磨,不在此列)
  • 错误做法 训孩子:“你气死我了,怎么又没写完,我一会儿不看着都不行,快点写!我看着你。”
  • 结果 孩子并不着急,依然慢慢悠悠,心里想:“写不完有我妈呢。”
  • 正确做法 严肃地、平静地对孩子说:“孩子,写作业是你的事,你要对自己的事负责,没写完不准写了,该睡觉了,明天自己去学校跟老师解释吧。”
  • 结果 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后悔,心里想:“这下完了,怎么跟老师说呀,看来明天写作业得快点了,不然还得挨批。”
  • 案例13 孩子作业写得潦草
  • 错误做法 发火:“怎么写的这么乱,你就不能写好点?”脾气大的会三把两把把孩子作业撕了。
  • 结果 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 正确做法 严肃地、平静地对孩子说:“孩子,我已经说过了,写不工整要重写,因为不工整,老师看不清楚,你看,这是规定不能破坏,所以你必须重写了。你看,你可以应该这样写字(讲述写字规范,横平竖直,大小一致)。孩子,你只要写得比你刚才的字有进步就行(和自己比),有信心吗?”
  • 结果 孩子懂得规定的重要性,心里想:“比刚才的字有进步,容易。”充信信心。
  • 案例14 孩子见人不打招呼,没礼貌
  • 错误做法 当众训孩子:“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连问好都不会,我平时是咋教你的,没出息。”
  • 结果 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损伤,觉得无地自容,自卑感油然而生。
  • 正确做法 给孩子台阶下:“我孩子有点不好意思,慢慢就好了,他平时也挺有礼貌的。”举个有礼貌的例子。
  • 结果 孩子知道错了,心想:“这次没做好,下次一定做好,不能让父母失望啊。”
  • 案例15 孩子的袜子脏了
  • 错误做法 家长:“把袜子脱下来,我给你洗。”
  • 结果 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心里认为父母就是为自己服务的,正常,反正他们也不累。
  • 正确做法 和孩子商量:“孩子,你把自己的袜子洗了,好吗?妈妈今天很累啊,能不能把妈妈的袜子也洗了啊?谢谢孩子啊。”
  • 结果 孩子受到尊重,洗袜子去了,心里想:“我以后要多关心一下爸爸妈妈啊,我也是家里的一员啊,他们越来越老了。”
  • 案例16 孩子问了个问题,大人不会
  • 错误做法 不高兴:“别瞎问了,把学习搞好就行了,每天不知道想点啥。”
  • 结果 孩子心里想:“哎,没劲,总说学习学习,烦死了,不问就不问。”从此,遇到难题一概略过,不求甚解。
  • 正确做法 高兴:“孩子,你能问这么难的问题,证明你动脑筋了,不错。可是我不会,咱们一起研究研究吧,好吗?”
  • 结果 孩子心里很高兴,以后遇到问题一定锲而不舍,非研究明白不可。
  • 案例17 孩子早上不起床
  • 错误做法 发火:“你怎么还不起?要迟到了!”顺手打两巴掌,手忙脚乱地给孩子找衣服穿衣服。
  • 结果 下次依旧。
  • 正确做法 平静地说:“孩子,我就叫你一次,如果你不起,就会迟到,会挨批,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处理好。”孩子没及时起床,没吃早饭,还迟到了。
  • 结果 下次一叫就起床。
  • 案例18 一直看电视不睡觉不写作业
  • 错误做法 怒气冲天地把电视关掉,吼叫着叫孩子去写作业或睡觉。
  • 结果 孩子满肚子不高兴地去了,心里恨你,说你是 暴君。
  • 正确做法 平静对孩子说:“孩子你该写作业了,如果写不完会挨批。你还想看多久?”孩子:“我再看10分钟行吗?”家长:“行,说话算数,到时间就关电视。”双方各退一步。
  • 结果 时间到了,孩子主动关电视,去睡觉或写作业。
  • 案例19 孩子正在写作业
  • 错误做法 一边看电视一边监督孩子,嘴里不停叨叨:“写快点。”“别磨蹭。”“不准看电视,好好学习。”
  • 结果 孩子不高兴:“凭啥你就能看电视,我就不能看,真不公平。”
  • 正确做法 大人也看书,不打扰孩子,家里学习气氛浓厚。
  • 结果 孩子心态平和,心思都在学习上。
  • 案例20 大人做错事了
  • 错误做法 强词夺理或视而不见。
  • 结果 孩子心里想:“凭啥你犯错误就不承认呢?嗯,当大人好,有错也不挨批。”
  • 正确做法 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孩子道歉。
  • 结果 孩子以后做错事了,主动道歉,觉得理所应当。
  • 案例21 家长会老师告状,家长挨老师批评了
  • 错误做法 一回家就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又打又骂。
  • 结果 孩子没任何自信,要么学会暴力,要么胆小,一句话不敢说,学会撒谎,不敢和父母说真话,怕挨打。
  • 正确做法 先把孩子的优点讲讲,然后分析不足的原因,鼓励孩子,相信孩子下次一定会有进步。
  • 案例22 孩子的日常生活
  • 错误做法 家长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妥妥当当,一切都是大人的意见,孩子遵守就行了。
  • 结果 孩子成了木偶,不用动脑,被动执行。胆子越来越小,越来越没自信,能力差,不会做家务。心离父母越来越远,自闭。
  • 正确做法 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还鼓励孩子做家务。家里有事和孩子商量解决,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认真听取。
  • 结果 培养了孩子家庭责任感,知道心疼父母,喜欢和父母交流,性格开朗,有自信,遇事有自己的主意。
  • ……
  • 现在许多子女与家长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家长压在子女身上的精神负担实在是太重。如果家长继续像上述案例那样去教子,最后可怜的是孩子,可悲的是家长,可惜的是国家。
  • 家长的素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与孩子健康发展不相适应
  • 目前,全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其实,学生的许多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问题除了自身的原因之外,也与社会环境、学校、家庭有密切关系,不良环境是助长心理疾患的条件。而相当多的家长朋友还未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忽视了父母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应尽的第一责任和义务。
  • 家长失职1
  • 对子女的智商和成绩的要求过高,而对伦理道德教育、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教育、人格塑造、团队精神的教育要求太少。
  • 家长失职2
  • 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子女能进大学,最好还能读研究生、博士生。
  • 家长失职3
  •  回报心理过强。美国心理学家曾这样评价中国的家长:无私的奉献与私心的回报。父母经常把自己的付出反复说给子女听,从而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
  • 家长失职4
  • 不够民主,为子女包办得过多,不愿倾听子女的意见、感受和建议,没有与子女建立起平等的关系。
  • 家长失职5
  • 父母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严重不足,部分家长只要求子女不停地学习,而自己却整日沉溺在麻将桌或舞场上,不思事业进取。
  • 家长失职6
  •  教子方法简单,不够耐心、科学,常以打骂、训斥等简单方式代替过细的思想工作;以一味要求子女多做练习、多请“家教”、多补课等替代科学地开发子女的智力。
  • 案例10
  • 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常常采取轻视和冷嘲热讽,这种长期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冷漠态度,会使孩子由于对父爱和母爱的饥渴,而采取态度行动(故意做出声响、父母说话时打岔、父母做事时缠人等)以吸引父母的注意,还会使孩子对父爱和母爱神经过敏,批评不得。孩子嫉妒心严重,还可能变得自私自利,干出损人利己的事来,甚至还会使孩子情绪不稳,攻击老师,对抗家长,使老师和家长感到束手无策,致使有的孩子行为残忍,欺负小朋友、虐待小动物。
  • 案例11
  • 父母心地狭窄,总是以一幅憎恶冷漠的面孔对待孩子,从不主动接近孩子,动不动就羞辱、恐吓、打骂、体罚孩子,让孩子整天胆颤心惊。这样做使孩子丧失了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天性,对谁都采取粗暴的态度,有时还会故意做坏事,不相信他人的诚意,冷漠看待周围的一切,并且谎话连篇,使人辨不清真伪。强制他干任何一点小事,都可能使他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没有半点忍耐力,并且还会信口雌黄,干什么都不能坚持到底。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背着父母亲干些坏事,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 案例12
  •  父母不了解孩子的需要、动机、兴趣、能力、个性、适应性等,不理解孩子的情绪、心情,不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对子女态度简单粗暴,语无情意,甚至不通情理,不民主,不尊重子女的需要,对子女持限制和拒绝的态度,对子女的合理要求也不予满足,不支持子女的爱好和兴趣,限制过多,过于严格地监视孩子的一言一行。当孩子刚刚想要干什么时,父母总是以“不行”、“不对”等唠唠叨叨的干涉、禁止和命令。有的父母还从个人利益出发,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命令,这样使孩子始终处于紧张的精神状态之中,从而变得畏首畏尾,萎靡不振。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和子女本人的需要不平衡,孩子或是变得服从、缺乏朝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和怀疑,或是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受父母干涉较多的孩子,虽然表面上服贴顺从,可是内心却有自己的算盘,看大人脸色行事。如果孩子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却仍然听不到父母的赞扬声,这会使孩子丧失信心和希望,因而变得表情冷漠,压抑忧郁,对任何事情都毫无热情,对上卑躬屈膝,对下盛气凌人,将来走上犯罪道路的危险性较大。
  • 案例13
  • 父母对孩子的现状不满,过分期待,从不考虑孩子的能力、愿望和适应性,一味追求孩子的满分,对想法和做法一贯持反对态度,抓住孩子一点毛病就暴跳如雷,训斥没完。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孩子会产生严重的不满情绪,丧失勇气和信心,使其智力的发展和身心的健康都受到影响,甚至出现尿床、梦呓等现象。由于自卑还会使学生不愿意读书。
  • 案例14
  • 父母往往不懂得一个健康的孩子总是有使不完的劲,什么事都想替孩子干,总像对待婴儿一样不停地干涉孩子的行动,把孩子围在父母的保护圈里,这样做挫伤了孩子刚刚产生的自主性,也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受过度保护的孩子,什么都依赖他人,缺乏积极性,胆小怯懦,不能和小朋友和睦相处,且身体虚弱,毫无责任心,对什么都无所谓,尽管如此,还会经常逞能,欺负体弱的小朋友。
  • 案例15
  • 父母对孩子一点点小的变化,都会感到不安,所以常常过分地指责和阻止孩子的行为,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自由,把孩子管得畏首畏尾,没有积极性。这样做孩子虽然听话、顺从,也有礼貌,但依赖性会增强,社会性形成会较晚,有时还会出现神经官能症,孩子可能对什么都没信心,很难培养出独立性和主动性。
  • 案例16
  • 父母过于感情用事,父母错把宠爱当成父爱或母爱,对子女的态度关心过度,百依百顺,盲目娇惯孩子,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就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孩子做了坏事也不批评,把一点优点总挂在嘴上,表扬不停。这样溺爱孩子,孩子很难克服幼稚气,而且好哭、磨人,没耐性,无责任心,依赖性强,没有自立心,缺乏自制力,适应社会能力差,没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父母的宠爱中成长起的孩子,一般都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成熟较晚,并且任性、自私、无耐性;但孩子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可能会不择手段,有时还会装腔作势,吓唬别人,有时还会盛气凌人,目空一切。在生活上,邋邋遢遢、随随便便、厚脸皮,不讨人喜欢,碰到什么事情都要求大人帮忙,不管什么时候都离不开父母。
  • 案例17
  •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变化无常,一会儿训斥,一会儿表扬,今天叫这么做,明天又让那么做,这样使孩子缺乏是非标准,有一点事便不知如何是好,常常心神不宁,坐立不安,干什么事都没有连续性,有时会因为怀疑一切而背叛朋友,扯谎骗人。
  • 案例18
  • 父母、亲属在教育态度上不一致,例如对孩子的同一行动,父亲表扬、母亲批评、祖父不置可否、祖母还要奖励两块糖。由于孩子还没有判断真伪的能力,这样不一致的教育态度,会使孩子学会看脸色,采取不同方法对付成人,如在不好说话的母亲面前,服贴顺从;在好说话的父亲面前,放肆娇气。
  • 案例19
  •  父母对子女采取民主、支持和帮助的态度,支持子女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积极发展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融洽,孩子积极主动,创造性能够得到合理发挥,孩子热爱父母并听父母的意见,有利于培养孩子言行一致的好作风。
  • 结    论
  • 父母过分照顾子女,不放手让子女独立活动,子女会消极、依赖、缺乏责任感、缺乏忍耐力,适应集体生活困难,遇事优柔寡断无主见;父母过于溺爱子女,子女多表现为撒娇、放肆、神经质、自我中心、缺乏责任感和耐心;父母对子女冷漠,子女则多愿意从他人处寻求爱护,力图招惹别人对自己的注意,有的喜欢惹是生非,有的喜欢攻击别人,也有的表现为情绪冷漠,与世无争;父母对子女过分严厉,子女或逃避、或反抗、或胆怯、或凶暴,为了自我保护而说谎,甚至养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坏习气;父母对子女忽冷忽热、反复无常,子女多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多疑多虑,缺乏判断力。
  • 父母对子女理想的态度
  • 爱而不娇,严格而民主,这样子女表现为热情、直率、活泼、端庄、独立、协作,有活动能力,善于和别人相处共事,社会适应良好。
  • 案例20
特殊案例:
  • 一位孩子自暴自弃说:大不了就是死。
  • 一位倔孩子经常被醉酒的父亲打骂,他恨自己的父母,甚至想杀父母。
  • 一位孩子冲动时可以咬人,沮丧时惩罚自己,说:不想活了,自己好没用!
  • 一位孩子别人无意碰了他的桌子,他就暴跳如雷,常常欺负别人,掐别人脖子,用扫帚攻击别人。
  • 别给孩子“精神虐待”
  • 目前,在北京、上海、武汉等4座城市的调查表明:90%以上的家长认为最高兴的事是孩子学习成绩好,几乎100%的家长认为最苦恼的事是孩子学习成绩差,而身体好,思想好都排在后面。可见高期待已成为我国未成年子女的父母的重要情绪结。这种情绪结一旦产生,就会容易产生对孩子进行“精神虐待”。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精神虐待”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溺爱,也大于打骂体罚。
  • “精神虐待”有多种表现
  • 有些家长为了给孩子施加压力,或者发现了孩子的思想违背了自己的意愿,便采用警告、恐吓、揭短、讽刺等方式来治服孩子,这极大地束缚孩子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精神。有些家长为了防止孩子产生骄傲情绪,便常用挖苦的形式拿别的孩子的优点来比照自己孩子的缺点,这使得自卑这团乌云遮盖了孩子的心灵空间。众多的精神虐待并没有使家长感到满意,继而家长又加大了“精神虐待”的强度,导致了恶性循环,并且诱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两代人的隔阂越来越深,甚至产生敌对情绪。
  • “精神虐待”的危害
  • 有过“精神虐待 ”的孩子会出现很多心理行为上的障碍,比如自卑、焦虑、自私等心理疾病,难以适应社会。
  •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 ◆社会环境影响:政治、经济、社会风气
  • ◆大众传播影响:报刊、广播影视、网络
  • ◆学校教育影响:教师、学风、校园文化
  • ◆家庭父母影响:家长、养育、亲子关系
  • ◆同伴群体影响:朋友、异性、交往方式
  • ◆个人条件限制:生理、心理、社会适应
  • 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家长的威信是教育的中心。
  • 一个基本点是教育的观念。
  • 另一个基本点是教育的方法。
  • 树立五个意识
  • 1.尊重意识。孩子一出生,就成为独立的个体,无论年龄大小,他首先是一个人。家长应该培养他的独立性,设法帮助他成功。例如,一个两岁的孩子推着童车走路,父母不要阻止他,要微笑地看着他给予鼓励,让他走得更快、更远、更稳。认可孩子想独立行动的意识并给予鼓励,这就是对孩子的尊重。
  • 2.信任意识。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你真没用”之类的话。即使孩子遭受了失败,走了弯路,也要理解、信任孩子。切记不要在孩子面前叹气,而是要拍拍孩子的肩膀,给他信心。
  • 3.锻炼意识。把握孩子锻炼的机会,不迁就,不姑息,不过分保护。当3岁的孩子摔倒时,你可以不去扶他,要他自己站起来。10岁的孩子要和伙伴一起行动时,你不必阻止,但要耐心教他使之既受到锻炼,又能保证自己的安全之法和应急措施。
  • 4.适应意识。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克服困难,注意不要埋怨环境,也不要挑剔他人,要从自己做起。孩子嫌地方太小,你可以教会他利用空间。当孩子和伙伴相处不合群时,要教育他发现别人的长处。这方面不能“呵护”,要孩子学会适应他人和环境。
  • 5.发展意识。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设计,要体现时代特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使孩子有广阔发展天地和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要发现孩子的长处,挖掘其潜力。不能让自己的好恶影响了孩子。
  • 32条教育理念
  • 1.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 2.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的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
  • 3.成绩好的孩子,妈妈通常是有计划而且动作利落的人。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就越好。
  • 4.贫穷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并非越贫穷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需要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资料,不让孩子陷入人穷志短的自卑深渊。
  • 5.富裕是另一种更高级的教育资源,西方人的经验是:“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阶层是会遗传的。”但是,更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有更高级的教育技艺,如果没有更高级的教育技艺,富裕的家庭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灾难。
  • 6.不要做有知识没文化的家长。有些人有高学历,但不见得有文化。如果家长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甚至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孩子,无论他拥有多高的学术水平,他也是没有文化的人。
  • 7.父母可以把孩子作为世界的中心,但是不要忘了父母也要过独立的生活。如果父母完全围绕孩子转而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题,这样的父母常常会以爱的名义干扰孩子的成长。有时候,并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 8.父母需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过,也不要因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闲生活。“没有责任感伤害别人,太有责任感伤害自己。”(吴稼祥语)
  • 9.如果孩子一哭闹父母就赶紧抱起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利用父母的这个特点经常纠缠父母,提出更多的要求。所以,孩子哭闹,不要着急把孩子抱起来,父母最好让自己有事情做,让孩子看着自己动作麻利地做事。
  • 10.夫妻关系影响孩子的性格。一个男人如果不尊重他的妻子,那么,他的儿子就学会了在学校不尊重他的女同学。一个女人如果不尊重她的丈夫,那么,她的女儿就学会了在学校瞧不起她的男同学。
  • 11.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长相。家长和教师的使命就是让孩子逐步对自己的精神长相负责任,去掉可能沾染的各种污秽,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种子”,让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气,让人可以扬眉吐气。
  • 12.有修养的父母是“伏尔泰主义者”,“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他们从孩子出生的那天就开始跟孩子讲道理,耐心的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要指望打骂孩子就能让孩子学会服从。杀鸡给猴看的结果是:猴子也学会了杀鸡。
  • 13.让孩子成为既有激情又有理智的人。“没有激情,任何伟业都不可能善始,没有理智,任何壮举都不能善终。”
  • 14.让你的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有教养从守时,排队,在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不轻易发怒开始。
  • 15.做人要厚道。如果你的孩子比较厚道,请不要嘲笑他的软弱。喜欢占小便宜的人,往往吃大亏,因为他被别人厌恶。愿意吃小亏的人,将来会占大便宜,因为他被人喜欢。
  • 16.身体的活力能够带来精神的活力。身体好的人,性格阳光。身体不好的人,做事犹犹豫豫,躲躲闪闪,说话吞吞吐吐。
  • 17.不要以为孩子1到6岁只是长身体的年龄。如果父母让孩子1到6岁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里度过,等到孩子6岁时父母再把孩子接回来上小学,那么,这个孩子在小学要么成为默默无语的沉默者,要么成为无法无天的捣乱者。
  • 18.经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一是和孩子一起进餐,二是邀请孩子一起修理玩具,家具或衣物,偶尔邀请孩子帮忙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三是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
  • 19.如果没有特别困难,父母最好每天赶回家和孩子一起进餐。家庭的共同价值观,就在全家人围着一张桌子吃饭的过程中建立起来。
  • 20.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让孩子从听故事开始建立阅读和写作习惯,让孩子尽早学会独立阅读,尽早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只要还在读书的人,就不会彻底堕落,彻底堕落的人是不读书的。”从来不给孩子讲故事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父母。
  • 21.孩子的成长有三个关键期:第一个在3岁前后,第二个在9岁前后,第三个在13岁前后。如果错过了成长的关键期,后患无穷。
  • 22.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岁而立”。孩子三岁前后,就必须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气和习惯。凡是自己能够做的,必须自己做,凡是自己应该做的,当尽力去做。
  • 23.如果你的孩子在13岁的时候喜欢弗罗斯特的诗句:“两条路在树林里分岔,我选择走人少的那一条”,这很正常,不要担心,他以后也许会选择人走的多的那一条。
  • 24.父母给孩子讲道理是必要的,但给13岁前后的孩子讲道理时,要注意自己讲话的姿态,姿态比道理更重要。否则,孩子会厌恶,反抗。孩子会说:你讲的话都是对的,但你讲话的那个样子很令人讨厌。
  • 25.心底秘密是人成长,成熟的标志。如果孩子有心事,他不想告诉你,那么,不要逼迫孩子把他的秘密说出来。
  • 26.在孩子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无为的放任型父母。在孩子9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积极的权威型父母。在孩子1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个消极的民主型父母。有效的教育是先严后松,无效的教育是先松后严。
  • 27.必须留意你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但也不必太在意他的名次。倒是需要警惕那些学习成绩总是第一名的孩子。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好,性格也好,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但性格却自私,缺乏同情心,没有生活情趣。
  • 28.必须让你的孩子学会与他人交往并愉快的接受小伙伴。如果父母对自己的邻居不满,对孩子的小伙伴也十分挑剔,或者不让自己的孩子和他们交朋友,让孩子觉得好像自己跟别人很不一样,那么,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就很难与任何人自然地相处。
  • 29.孩子的成长需要同伴,让孩子有自己的朋友,但不要有太杂乱的伙伴,在孩子没有形成成熟的理性和判断里之前,警惕孩子沾染同伴的坏习惯。
  • 30.让你的孩子尽早建立健康的审美观。有出息的男性一定会喜欢健康的女性。不要让孩子的审美观陷入低级,病态。不要以为小的,有病的,就是好的。不要以为强大的,就都是坏的。不要以为小麻雀,小绵羊,小狗都是可爱的,也不要以为狮子,老虎,狼都是坏的。不要以为豺狼都是吃人的,豺狼只吃比他弱小的。
  • 31.《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 32.告诉你的孩子:认真听讲的孩子偶尔成绩好,认真自学的孩子永远成绩好。
  •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郑渊洁)
  • 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 由此可见,父母是否应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看家长对孩子寿命的预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只有区区十几年,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 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静夜思》,可能泪如泉涌,百感交集。
  • 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
  • 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
  • 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倘若孩子成为想象力和知识并存的人,您就能给大师当爹当娘了。
  •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可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可能输掉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大智慧。
  • 走出误区:
  • 鼓励——但不能庸俗化(适度)
  • 自主——但不能不帮助(引导)
  • 合作——但不能走形式(实效)
  • 探究——但不能表面化(深入)
  • 真情——但不能伪矫情(自然)
  • 创新——但不能浮躁化(理智)
  • 【大陆教育5大误区】
  • 1.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2.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3.过频的干预,带来孩子的无奈;4.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5.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自然是孩子的天性,自由是孩子的本性,扼杀天性和本性,就是扼杀成长的活力和动力,如此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 【致即将经历和正在经历大学的人】
  • 在大学里的学习,不能再以成绩为骄傲,应该骄傲的是在大学学会思想上的成熟、个人独立人格的发展、独立的思考能力或者推动社会前进的责任感,这些东西比成绩重要很多。在大学,要把自己从一个吃奶的孩子变成一个独立的顶天立地的人。
  • 把孩子培养成普通人
  • 1.也许你有很多梦想没有机会实现,别让孩子代替你实现。
  • 2.请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 3.小孩子一起玩的时候,他们之间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 4.耐心陪孩子玩游戏,即使你真的认为他的游戏内容很无聊。
  • 5.试试和孩子一起轮流朗读一本经典的故事。
  • 6.每个月带孩子逛一次书店,每次两小时以上。
  • 7.让孩子付出一点努力或等待才满足他的愿望,这样他才容易学会珍惜。
  • 8.除了赞美,要有惩罚,不过惩罚教育不等于简单的棍棒教育。
  • 9.当他耍赖时,绝不妥协。
  • 10.记住父母的弱点是,孩子越大,我们越是絮絮叨叨他的缺点。
  • 11.别害怕电脑,沉迷于电视的人远多于电脑,请让孩子远离电视,珍爱生命。
  • 12.最迟从小学开始,一定要分点家务给他做。
  • 13.一开始别太在乎孩子成绩,要关心他是否喜欢学校。
  • 14.别上奥数,那里最擅长用培养天才的口号折腾普通人。
  • 15.下棋,游泳,骑自行车,打升级,K歌,这些普通人都爱玩的项目可以早点教会他。
  • 16.为他培养一种终生受用的兴趣,不论是高雅还是通俗,不论是大众还是小众。
  • 17.让他坚持一样大家都能参与的体育运动,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排球都好。
  • 18.爱他,也要一样爱他的爸爸(妈妈),永远。他会记住的也学会爱他的爱人和孩子。
  • 结束语
  •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先改变自己;
  • 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先改变态度;
  • 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先改变现在;
  • 你不能控制孩子,但你可以先掌握自己;
  •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先把握今天;
  • 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做;
  •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有个好心情;
  • 你不能选择孩子,但你可以探寻教子法; 
  • 你不能保证你的孩子有出息,但你可以树立自己的威信,运用科学的观念和方法,按照五个意识的要求去尝试。

转发
0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