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高寒山区贫困孩童爱心再集结,记者走访资兴兰市乡
“我最担心的就是这个孩子的未来,随着她年纪越来越大,怕她会被歧视,会吃亏……”资兴市兰市乡新江村,一栋上了年岁的破旧砖瓦房里,王贵玲的爷爷向志愿者述说着家庭的境况。
12 月2 日,由本报、市福城志愿者协会、天天播报和FM88. 3 郴州之声联合发起的“希望·温暖高寒山区贫困孩童公益行动”调研第二站,走进地处资兴市东部的兰市乡,这个因盛产兰花而得名的乡镇,境内山峦起伏,民居散落在群山田野之间。
王贵玲是新江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她就读的学校和她的家,都在大山深处。她的遭遇让在场的志愿者唏嘘不已:出生时就被发现有缺陷,脸一边大一边小,一只耳朵听力还有问题;长到一岁多时,母亲患病去世,奶奶不久也外出后失踪,为挣钱养家,父亲不得不远赴广东打工,留下孤苦伶仃的爷孙俩在家。
生计不易,王贵玲的父亲很少回家,有时甚至连过年都不回来。照顾命运多舛的孙女的重任,就落在了爷爷的肩上,“ 种了三四亩田,再难也要把她养大”。这位65 岁的老人说。
让爷爷稍感安慰的是,目前暂时没有发现王贵玲存在智力方面的问题,除了比较内向、沉默寡言,她有着山里孩子的独立、坚强,“ 每天走山路上下学,一趟半个多小时,成绩在班上还不错”。
像王贵玲一样的留守儿童,在新江小学和它的总校———兰市乡中心完小还有很多,“全校 221 名学生,留守儿童有100 多名,差不多占了一半。”兰市乡中心完小校长李首一介绍。
王贵玲就读的新江小学,是一所特殊的村小,承载着当地百姓“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这所学校目前只有幼儿园和一二年级,共30 来个学生,乡村教师薛良熙和他的妻子李社香在这里坚守了一二十年。两人既是老师也是保姆,除了教学,还要打理孩子们的生活,给他们生火煮饭、热菜。
新江小学离总校兰市乡中心完小有7. 5 公里的距离,山高路远,周边新江、李家湾、毛冲三个村的孩子都在这里读书,“ 到三年级才去中心完小上学。”李首一说,因村民们的强烈要求,学校才得以在并校中保留下来,且在去年争取到20 余万元改善了条件,成为资兴市民生100 工程合格学校。
新江小学二年级学生薛晨也有着如王贵玲般令人心酸的命运。他出生仅6 个月,母亲便因为受不了薛家的贫寒和山村的偏远闭塞离家出走,父亲迫于生计外出打工。为了把孙子拉扯大,尽管体弱多病(薛晨的奶奶患有心脏病、冠心病,爷爷前几年也大病了一场),两位老人还是种了一点田土,有空闲的时候,还要上山摘茶籽,或者帮人干点除草、种树的活,以维持基本的生活。
2 日中午,记者看到,薛晨的午饭,白米饭上面只有几粒豆豉作菜,生活的清贫可见一斑。令人欣慰的是,薛晨乐观开朗,面对众多陌生人也落落大方,贫困似乎并没有在他的心里留下印记。
新江小学山高路远,孩子们上下学不易,但在兰市乡中心完小,还有离校更远的留守贫困家庭孩子。李首一向我们介绍,今年刚读一年级的6 岁男孩吴颖,是兰市完小在读学生中家最偏远的。他家所在的鼓潭村,目前还未通公路,每一次放学,他下车后都还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家。吴颖一岁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随后母亲改嫁,一直杳无音讯,成了孤儿的他如今和年过七旬的爷爷相依为命。
在寝室,记者看到吴颖的床铺上,被盖非常单薄。在教室外,我们偷偷见到了正在上数学课的吴颖,他的身上也只穿了一件黄褐色的破旧单衣。与薛晨一样,苦难的生活并没有消磨吴颖脸上明亮快乐的笑容。而从他端正的坐姿、好奇的眼神中,我们也读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
当天,志愿者们还走访了新江一年级学生吴奥翔和高冠华的家,他们都是留守儿童,由家里的老人照顾,父母外出务工讨生活,日子过得贫寒清苦。
走访结束,已近下午三点,志愿者们还没有吃午饭,尽管饥肠辘辘,但无不感叹山里孩子的贫苦以及他们对求学的坚持。这种坚持,就像是土砖瓦房林立的新江村里鹤立鸡群的新江小学,让萧条的冬季山区有了生机与希望。(新报记者 郭凯 胡勇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