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巅不高,海拔1400米,在大瑶山的白云深处,他不死的精神让人称赞;身材不魁,1米64,在群山之巅高高挺立,他青松的形象引人注目;荣誉不多,30多本证书,在共和国的英雄谱中,他响亮的名字令人震耳。这就是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瞭望台瞭望员余锦柱,他35年风霜雪雨,35载百折不挠,报着信念,凭着意志,担着责任,立足本职,敬业奉献,创造辉煌,演绎着他高尚的道德风范。
是坚定的信念,催促他在孤独中坚守
哲人说:信念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它虽不是钢铁,却能铸出一条坚定的人生之路。余锦柱就是是凭着守护森林资源的坚定信念,独自独守孤峰35年,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余锦柱的父亲余德明是共和国初期第一代全国林业劳模,他在水口瞭望台坚守了25年。到了1978年,老劳模因多年的高山守望和风吹雨打,落下了一身病,到了双目近失明的地步,且已经超过了退休年龄,他多次请求县林业局物色人选接班,结果终因条件太差、工作太苦,无人愿接此班。
这年,老劳模整日眉头紧锁,看着刚刚高中毕业、年满18岁的儿子,他将儿子叫到跟前,踌躇了很久才无奈而深情地说:“柱子,我身体实在不能胜任工作了,别人又不愿意来,你来接我的班行吗?”
余锦柱听后,年青的思绪在头脑中高速运转,“给我三天时间考虑考虑。”
这三天,漫长而难熬,它意味着余锦柱人生的定位,何去何从,将“一锤定音”。他抬头瞅瞅老父亲那深邃而带着期望的目光,转眼看看群山深处那广袤的森林,忽然一股“台子总得有人守,林子总得有人护”的信念在余锦柱脑海里油然而生,催足前行。于是,他义无反顾地答应道:“干!”
他这一“干”,就开始了他35年那孤独和寂寞的煎熬之旅。
从此,他接过那“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简易平房,一张父亲睡了近30年的木床,一架高倍望远镜,一只联络对讲机,一叠发黄的记录本,还有一盏煤油灯、一个背运物品的背篓、一个运水的木桶和一个用三个石头垒起的灶台”的瞭望台全部家当,走马上任“台长兼瞭望员”,担起了“林海哨兵”的重任。
水口瞭望台地处偏远,方园十几里没有人烟,他一上瞭望台就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常常自言自语,连语言功能减去了许多。白天还好,可用高倍望远镜看看广袤的森林、长空的白云和潇水的奔流,他脸上流露出难得微笑。可到了晚上,对于他来说,再也没有用诗人那般浪漫来欣赏夜色的雅兴了,伴随他的是常年千篇一律的近处树影婆娑和远处兽吼虫鸣,人非草木,月光下再斑驳的树影怎么能读懂他寂寞的心境呢,独自蜷缩在木床上的他,只能安静地听自己的心跳和呼吸,擦着那流不完的泪水。
这里没有电灯,没有电视,那高耸的山峰、茂密的森林和那微微的煤油灯光就是他的伴,在当今收音机早已淘汰的年代,他仍将老父亲在当上全国林业劳模时县林业局奖的那台晶体管收音机视为珍宝,干电池不知用去了多少箩筐,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听听新闻和欣赏一下音乐,以聊慰寂寞,他既喜欢、又最怕听的莫过于二胡曲《梁祝》了,那低沉而婉转的旋律如哭如诉,无不令人感叹,是呀,梁祝还有化蝶的时候,而他却只能遥望着远方的家,见不到妻儿的面,这怎不令他泪水湿巾!
他以台为家。35年如一日,长年工作、吃住在瞭望台上,很少享受天伦之乐,有27个春节是在瞭望台上过的,另几个春节那是雨雪交加天气给他难得的“馈赠”。那时候,他遥望着山下人家,不知道自己家里的年货买了没有,听到远方传来的爆竹声,他也不知道自己家中的老人小孩是否吃了年夜饭。他只能遥望远方的家,用那颤抖而疼痛的心在叨念和祝福家人:“春节过好!”
35年的孤独坚守,1万2千多天的寂寞煎熬,如果不是坚定的信念在催促,谁人能坚持?!
是顽强的意志,支撑他在艰难中磨炼
水口瞭望台耸立于萌渚岭群山中的尖子岭之巅,海拔达1400米,为了山林的安全,余锦柱35年如一日,不但承受了孤独和寂寞的煎熬,而且经历了艰辛的磨炼。
这里,水贵于油。瞭望台耸立山顶,常年无水,生活用水是靠妻子到近10公里外的谷底每十天半个月送一次,这点水,既要煮饭,又要炒菜,山顶上阳光灼人,出汗多,他时常舔着干裂的嘴唇节约用水,根本洗不起澡,他是在焦渴中默默地坚守着。
这里,雷电常临。瞭望台地势高、近云层,那震耳的雷声、耀眼的闪电时常光临该台,瞭望台的四个角被雷电削去了三个,外墙到处都是雷电击成的大大小小的凹坑,他4次被雷电击倒。
这里,毒蛇出没。台上山高林密,眼镜蛇、银环蛇、腹蛇经常出没,好几次毒蛇窜到他的床上,享受了“人蛇共眠”的待遇,但也曾十几次被毒蛇咬伤,幸好他懂得蛇伤治疗,才每每越过劫难,而他的腿上却永远地烙下了毒蛇“赠予”的印迹。
这里,交通、通讯不便。瞭望台距山下的水口镇有10多公里的“羊肠”山路,生产生活资料只能靠手提肩扛。而通讯只能靠对讲机联络,但对讲机也时常被雷电击坏,曾有6次因对讲机坏了,在发生火警时,他为了及时报告,在陡峭不平的山路上跑步前往10多公里的水口镇报火警,每每被摔得遍体鳞伤。
工作和生活的磨难,余锦柱咬紧牙关还挺得过去,而对亲人的愧疚,更让他撕心裂肺。
他对不起妻儿。生孩子是件大事,但他的两个孩子出生,都没有在妻子身边陪护,娇小的妻子硬是一个人强忍着分娩的痛苦,完成了生儿育女的伟大壮举。男儿有泪不轻弹,面对妻子憔悴的面庞,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
他更愧对父亲。父亲退休后,双目失眠且体弱多病,长年在了望台工作的他,未能为父亲找医寻药。特别是1992年冬,正值森林防火戒严期,他的父亲不幸逝世,妻子知道他此时离不开瞭望台,独自一人强忍着悲痛的泪水为父亲送终,披麻戴孝送父亲上路,后来余锦柱再看到的是父亲山中那一堆长满野草的孤坟时,悲痛极致,在父亲的坟前整整叩了三个响头,那是他亲爱的父亲呀!
千倍的艰辛,万分的磨难,余锦柱凭着顽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像萌渚岭上一棵青松,挺拔向上,傲然屹立。
是强烈的责任,激励他在事业中奉献
接过了父亲的望远镜,就是接过了护林的重任。余锦柱深知护林防火的责任就像自家门前那座大山一样沉重,要守护好管护区方圆50万亩林子,必须掌握过硬的瞭望技术。
为了全面掌握管护区的情况,余锦柱利用雨天,爬上70多座高山,翻越3000多条峡谷,踏遍50多万亩林区,将管护区内的每座山头地点、地形、交通、劳力等情况摸得滚瓜烂熟。
为了准确掌握和测报森林火警火灾,余锦柱认真钻研起森林防火瞭望业务,在父亲多年观测火情的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在工作实践中的摸索、提炼,总结出根据林间烟色来瞭望监测火情的“89字”经验,他还自编了易记上口的二十四字诀:“观两面,察浓淡,分季节,析晴雨,测远近,观动静,辨粗细,区缓急。”他利用这二十四字诀,细致地区分出林地里生活用火、生产性用火以及失火的差别,35年来,他观察生产生活用火18万多次,准确报告火警290多次,测报准确率达99.7%,将无数次的森林火灾消灭在萌芽状态,创造出管护区内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的佳绩,挽回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在全国同行中名列前茅。他的二十四字诀经验被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编入森防教材,向全国推广。
这是余锦柱用心血和汗水浇灌而成的一座绿色的丰碑。近年来,党和国家给予了他很多、很高的荣誉,2003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7年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09年获得“中国生态贡献奖”,2010年被评为“第七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2011年被评为“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人物”,2012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代表,2013年3月被全国唯一一名“林业英雄”三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面对众多的光环,余锦柱没有陶醉,想得最多的是责任、是鼓劲、是加油,他说:“共产党员更多的是责任,是职业道德,国家把这么大一片山林交给我,我就应该尽心尽力地守护好,哪怕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也值得,因为用一生的执著与坚守献身绿色事业已经成为我终生追求呀!”由此,我们看到了余锦柱这位瑶山雄鹰仍在那大瑶山上的蓝天白云间高高地翱翔,镌刻出一道绚丽的道德风采。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
湖南省志愿服务网
微信公众号
在线客服
微信沟通
扫描二维码关注
湖南省志愿服务网
微信沟通社群
新手教程